【 寫在川普總統的第一天之後... 】
前天為了川普就職典禮忙了一整天,但晚上還是勉強自己,去跟從芝加哥跟紐約專程到華府,來參加反川普抗議示威遊行的女友們的晚餐。
我對這些女朋友們的意志力深感敬佩,她們都己年過六十,為了抗議川普,自掏腰包買機票進城不說,因為旅館爆滿,很多還打算在朋友家打地鋪。
聽她們嘰嘰喳喳討論細節,有的說我的膝蓋不行,要先找好中間的休息站;另一個則說自己肩膀不行,所以不能戴肩包,只能戴腰包,並對腰包的樣式很不滿意,認為破壞了她的整體造型,她們之間有些是社運老手,但有些則表示是第一次參與示威。
我在她們之間,是小朋友。(是的,在某些場合,我還是新生代。)
她們對英普熱線,在台灣引起的反應好奇極了,一群人搶著問問題。(是的,英普熱線的確打響了台灣的名號)台灣人喜歡川普嗎?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會變成怎樣呢?川普在台灣有生意嗎?
輪到我問問題時,我問她們,妳們會考慮投給共和黨議員提出的任何法案嗎?所有的人都斬釘截鐵的說:「絕不可能!」
律師朋友 Penny ,滿臉陰霾的說:「共和黨在歐巴馬執政八年,在大小法案全力杯葛,讓國會停擺,如今自由派落入國會少數派立場,更要全力戰鬥,不然自由派認為很重要的價值觀,如平權(包括LGBT、女權、少數族裔)如環保等,都將全面後退。」
去年美國大選的激烈及醜陋,將美國社會兩極化的現象推到另一個境界。
歐巴馬的溫和,希拉蕊競選時的「They go low, we go high.」(他們可以下流,但我們不同流合污。)的競選政策,現在被很多民主黨人視為輸掉選戰的關鍵。
川普的白宮之路,很多分析指出,他其實不是只打敗了對手民主黨。其實在初選時,他是打敗了共和黨才拿到提名,所以嚴格來講,他是打敗了兩個黨。
於是在川普選上之後,民主黨內出現了兩個聲音,一派認為要給川普一個機會。因為川普有些主張,譬如要做基礎建設,這跟民主黨一貫主張是一致的,在這些法案上也許可以跟川普合作,也有另一派主張,政治本來就是條件交換,民主黨拿了基礎建設,但要用什麼去換?好不容易拿到的同性婚姻平權法案?還是同意溫室效應不存在?與川普交易就是與魔鬼的交易,所以要全面抗拒,選舉剛結束時,與川普選擇性合作還有些聲音,但一兩個月下來,看著川普的內閣名單陸續出現,川普的人選不但很右,很多是極右,這讓左派合作的聲音越來越小,戰鬥的聲音越來越大聲。
我在看全美各地,甚至全世界各地都興起的反川普示威,身為自由派,這是我的同溫層,我卻高興不起來。
因為我看到的是另一個國會空轉的四年,但川普本人對於將撕烈的國家進行療傷的概念,似乎也沒多大興趣,站在國會前宣誓後說的話,與他在共和黨大會上說的話並沒有什麼不同,仍是一味的大家來比拳頭。
看著美國的民主制度,我有時會覺得,乾脆拋棄這個亂糟糟的制度算了。但一位朋友提醒我,又不是全世界民主都是如此,北歐很多國家也做得挺好。
一位美國學者有一次讚嘆北歐的民主做得真好,就是因為他們的教育培育出的公民有著理性、服膺科學及能妥協三個特質,但這三個特質,在現今的美國,不但被很多人拋棄,甚至被唾棄。
在台灣,我們的選民有這三個特質嗎?我們公民教育教我們這三個特質嗎?對我個人來講,理性及科學不那麼難,但妥協難極了,尤其在我覺得我很對的時候,但我常常咬著牙妥協,因為在團體裡,沒有這一點,能做得太少了。
這次到代表台灣來美國祝賀川普就職的代表團,我問兩個年輕的立委,時代力量的林昶佐及親民黨的陳怡潔,兩人的意識型態分屬台灣政治光譜的兩頭,我問兩人在法案上能合作嗎?
兩人都笑著說有適當的法案,即便是其他政黨提出來的,都可以合作。
我知道也許是因為年輕,也許是因為黨小,但我看著兩人輕輕鬆鬆的談笑,心裡還是昇起了一絲希望。
前天為了川普就職典禮忙了一整天,但晚上還是勉強自己,去跟從芝加哥跟紐約專程到華府,來參加反川普抗議示威遊行的女友們的晚餐。
我對這些女朋友們的意志力深感敬佩,她們都己年過六十,為了抗議川普,自掏腰包買機票進城不說,因為旅館爆滿,很多還打算在朋友家打地鋪。
聽她們嘰嘰喳喳討論細節,有的說我的膝蓋不行,要先找好中間的休息站;另一個則說自己肩膀不行,所以不能戴肩包,只能戴腰包,並對腰包的樣式很不滿意,認為破壞了她的整體造型,她們之間有些是社運老手,但有些則表示是第一次參與示威。
我在她們之間,是小朋友。(是的,在某些場合,我還是新生代。)
她們對英普熱線,在台灣引起的反應好奇極了,一群人搶著問問題。(是的,英普熱線的確打響了台灣的名號)台灣人喜歡川普嗎?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會變成怎樣呢?川普在台灣有生意嗎?
輪到我問問題時,我問她們,妳們會考慮投給共和黨議員提出的任何法案嗎?所有的人都斬釘截鐵的說:「絕不可能!」
律師朋友 Penny ,滿臉陰霾的說:「共和黨在歐巴馬執政八年,在大小法案全力杯葛,讓國會停擺,如今自由派落入國會少數派立場,更要全力戰鬥,不然自由派認為很重要的價值觀,如平權(包括LGBT、女權、少數族裔)如環保等,都將全面後退。」
去年美國大選的激烈及醜陋,將美國社會兩極化的現象推到另一個境界。
歐巴馬的溫和,希拉蕊競選時的「They go low, we go high.」(他們可以下流,但我們不同流合污。)的競選政策,現在被很多民主黨人視為輸掉選戰的關鍵。
川普的白宮之路,很多分析指出,他其實不是只打敗了對手民主黨。其實在初選時,他是打敗了共和黨才拿到提名,所以嚴格來講,他是打敗了兩個黨。
於是在川普選上之後,民主黨內出現了兩個聲音,一派認為要給川普一個機會。因為川普有些主張,譬如要做基礎建設,這跟民主黨一貫主張是一致的,在這些法案上也許可以跟川普合作,也有另一派主張,政治本來就是條件交換,民主黨拿了基礎建設,但要用什麼去換?好不容易拿到的同性婚姻平權法案?還是同意溫室效應不存在?與川普交易就是與魔鬼的交易,所以要全面抗拒,選舉剛結束時,與川普選擇性合作還有些聲音,但一兩個月下來,看著川普的內閣名單陸續出現,川普的人選不但很右,很多是極右,這讓左派合作的聲音越來越小,戰鬥的聲音越來越大聲。
我在看全美各地,甚至全世界各地都興起的反川普示威,身為自由派,這是我的同溫層,我卻高興不起來。
因為我看到的是另一個國會空轉的四年,但川普本人對於將撕烈的國家進行療傷的概念,似乎也沒多大興趣,站在國會前宣誓後說的話,與他在共和黨大會上說的話並沒有什麼不同,仍是一味的大家來比拳頭。
看著美國的民主制度,我有時會覺得,乾脆拋棄這個亂糟糟的制度算了。但一位朋友提醒我,又不是全世界民主都是如此,北歐很多國家也做得挺好。
一位美國學者有一次讚嘆北歐的民主做得真好,就是因為他們的教育培育出的公民有著理性、服膺科學及能妥協三個特質,但這三個特質,在現今的美國,不但被很多人拋棄,甚至被唾棄。
在台灣,我們的選民有這三個特質嗎?我們公民教育教我們這三個特質嗎?對我個人來講,理性及科學不那麼難,但妥協難極了,尤其在我覺得我很對的時候,但我常常咬著牙妥協,因為在團體裡,沒有這一點,能做得太少了。
這次到代表台灣來美國祝賀川普就職的代表團,我問兩個年輕的立委,時代力量的林昶佐及親民黨的陳怡潔,兩人的意識型態分屬台灣政治光譜的兩頭,我問兩人在法案上能合作嗎?
兩人都笑著說有適當的法案,即便是其他政黨提出來的,都可以合作。
我知道也許是因為年輕,也許是因為黨小,但我看著兩人輕輕鬆鬆的談笑,心裡還是昇起了一絲希望。